安防行業是利用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實體防護、違禁品安檢、入侵報警等技術手段,防范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的行業,是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陸續提出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在各類政策推動下,安防產業迅速發展。
我國安防行業的更新迭代不斷改革升級,行業逐步由單一化功能向多元智能化應用升級。目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持續推動安防產業演進,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解決安防業務場景中高度復雜的計算問題以及多因素的、動態的、可拓展的推理問題,提升安防智能水平,“安防+人工智能”成為行業主流的發展方向。
在2015年到2018年的三年時間里,是AI與安防“狹路相逢”的時段。
一方面,當時不少AI公司、物聯網企業開始將戰場壓在安防賽道,主攻算力研發,不斷沖擊算法的價格,令原本價值千萬的人臉識別算法迅速跌落至幾十萬的維度。在一定程度上,這些AI企業“異軍突起”般的入局,為AI在安防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傳統安企數智化轉型打下了堅實的算力基礎。
另一面,當時的幾家傳統安防企業憑借天然的G端和B端渠道優勢,開始投身智慧城市等“基建”中,招兵買馬增強自研能力,彌補算法上的短板,一時之間AI企業與安防企業的競爭愈發激烈。
在此背景下,自2017下半年起,傳統安防企業開始集中推出AI產品。實際上,在2018年之前,真正實現落地的AI產品少之又少,主流廠商推出的周界檢測、人臉識別等AI產品和方案也并不成熟。當時的技術應用存在不小的局限性,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
2018年起,人工智能概念逐漸降溫,安防企業對AI的態度趨于理性化,開始意識到:從生產力工具到交互形式再到交付成本,AI需要匹配場景需求實現落地化,才能獲取商業價值。此時,安防企業開始借助已有的算力、技術,從解決安防的碎片化、復雜化等痛點出發,深耕、挖掘、研究場景需求,推出諸多適應場景應用的定制化AI產品和解決方案,并實現應用落地滿足用戶真實需求。
到2019年,各AI企業、安防廠商針對諸多安防場景業務推出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愈發成熟,安防碎片化、復雜化等運營難點開始獲得緩解。AI安防的脈絡蔓延到產品框架、開放平臺、再到數據服務,甚至不斷跳出安防,跨界賦能其他行業。
步入2020年,疫情爆發,AI安防陷入了沉默期,卻也再次迎來變革風口。沉默在于,不少安防企業被社會經濟下行、人員成本高昂、產品難以標準化和規模復制、落地場景單一內卷化等現實所澆滅,只能蟄伏、靜默、積蓄力量。變革在于,數字哨兵、智能防疫通道、智慧社區疫情管控平臺、疫情防控警務工作站等解決方案紛紛登場,可謂“AI+安防”的閱兵時刻。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間,各AI企業、安防廠商在運營圖像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機器視覺等先進技術方面愈發精進,以多維數據結構化處理與融合,對人、車、路、環境、事件進行深度數據挖掘和預警,對數據進行分析、預測,達到對數據的充分利用,實現了用科技手段助力疫情防控,提高警務效率。
進入2023年,生成式AI爆火,“AI+安防”更加明確了自動化、智能化、互聯化的轉型,越來越多的安防企業不僅實現了AI在安防場景中的落地,還跳出了傳統安防業務,走向了更廣闊的數智化領域。
安防不再是從前的安防,搭上AI的快車,不斷賦能千行百業。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為熱議“高頻詞”。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回望近十年,環顧你我生活,“人工智能+”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極大推動著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安防亦是人工智能+深遠影響的典范。
安防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也擦出了更多火花,跨界融合成為當時行業熱點。
總體來看,AI安防的落地應用遍地開花,AI與安防的融合應用日益成熟。AI+安防的產業競合加速,也催動著安防產業愈發集成化、高效化、聯動化,加速了智能物聯的進程。